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

主题论坛:文本可读性与智能中文教学

  • 主题论坛:文本可读性与智能中文教学

    刘华;

    <正>文本可读性(text readability)是指文本材料被特定读者群体顺利理解和接受的程度,文本可读性评估(text readability assessment)是语言学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旨在量化文本的理解难度,并预测特定读者群体对文本材料的接受程度。文本可读性评估的核心任务是将文本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判断文本是否适合目标读者,并进一步提供文本简化或者调整方案如词汇替换、句子重构等。

    2025年03期 v.10;No.36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3K]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10 ]
  • 中文文本可读性的自动评估:方法、工具和应用

    姜悦;高珊;叶子恒;张浩敏;

    汉语作为第一语言全球使用人数最多,以其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为不同背景的汉语学习者提供科学的分级阅读材料,对于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和阅读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系统分析2010—2024年44项相关中英文文献,深入探讨了中文文本可读性自动评估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重点关注其对国际中文教育实践的启示。研究发现,当前,中文可读性研究在语料库建设方面主要基于教材语料,针对二语学习者的语料除教材外,集中于中文水平考试(HSK)材料等有限文本类型。在语言特征表征方面,研究证实语法点等特异性特征对二语学习者具有更高的预测效度。就方法论演进而言,研究呈现从传统线性回归向深度学习转变的趋势,特别是在国际中文教材分级领域。

    2025年03期 v.10;No.36 2-1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5K]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02 ]
  • 汉语词汇丰富性的自动分析研究

    徐云洁;胡韧奋;

    词汇丰富性的测量在语言教学与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旨在针对汉语特点设计较为系统、全面的词汇丰富性指标测量体系,并研发相应的自动分析工具。具体来说,本研究引入词语等级、词语常用度及词义认知等多类型特征,构建了一个包含词形、词义、词用、词语学习顺序等48种信息的词汇知识库。基于该知识库,设计了词汇密度、词汇长度、词汇复杂度和词汇多样性等维度的测量指标,并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了指标的自动化分析。进一步地,本研究利用二语学习者作文语料、二语教材语料和母语教材语料构建了一个词汇丰富性指标测试语料库,对指标进行筛选和验证,得到了词汇丰富性测量指标体系,收录了涵盖四个核心维度的63项词汇丰富性指标。据此,本研究构建了中文词汇特征分析软件(Chinese Lexical Richness Analyzer,简称CLRA),并结合实验结果提出了不同场景下的指标应用建议,以期为汉语作文评估、教材分级等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10;No.36 1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1K]
    [阅读次数:7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10 ]
  • 国际中文阅读文本自动简化:局部简化、整体简化与可控简化

    刘丰恺;金檀;陆小飞;姜以实;

    文本简化任务旨在通过调整文本的语言和内容,使其更易于阅读和理解。鉴于国际中文阅读文本的独特性及其不断扩大的全球读者群,开展相关的文本简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国际中文阅读文本的自动简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其教学应用带来了新的可能性。结合专家在人工简化中的不同需求与策略,国际中文阅读文本的自动简化可以划分为三种主要范式:局部自动简化,通过语言规则识别并替换难点;整体自动简化,基于平行语料训练模型实现内容简化;可控自动简化,通过指令策略实现人机协同的个性化交互与生成。本文系统阐述了这三种范式的核心特征,分析了不同范式的优势与局限,探究了国际中文阅读文本自动简化的驱动因素和当前挑战,并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在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2025年03期 v.10;No.36 3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55 ]

中文教学研究

  • 来华留学生学位论文写作研究的发展与展望:基于系统性文献综述法

    张知倞;赵炜;

    本文基于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对中国知网1994—2024年收录的93篇来华留学生学位论文写作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留学生学位论文写作研究逐渐成为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相关研究主要涉及语言表现、选题研究、学术汉语写作能力发展、“三教”问题、写作者主体研究五大范畴,表现出宽广的研究视域。但各研究范畴间的发展并不平衡,相较于研究成果丰富的语言表现与选题研究,其他研究范畴仍处于探索或萌芽阶段,特别是学术汉语写作能力发展研究的不足,致使“三教”问题与写作者主体研究无法充分展开。此外,相关研究在研究对象上的强集中性、对研究主题本身差异性与过程性特征不同程度的忽略,也对本主题研究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2025年03期 v.10;No.36 43-61+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1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69 ]
  •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词语表的义类分析

    刘荣艳;

    词的语义分类体系体现了词汇的系统性。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词语义类体系可帮助学习者梳理庞大的汉语词语库,使学习者掌握范畴化、建构性的词汇学习方法,逐步完善汉语二语心理词典。本研究梳理了《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词语表中全部词语的义类,采用四层语义分类标准,得到共计13,041个义类词项(包含一级义类10个,二级义类64个,三级义类516个,四级义类1893个),并基于底层义类数据,对《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词语表的义类分布、词语选取及词语等级安排进行了考察。

    2025年03期 v.10;No.36 6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1K]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12 ]
  • 中性词语义偏移研究在学习词典编纂中的应用——以“有+看法”为例

    宋伯雯;郑泽芝;

    面向二语学习者的学习词典,用法与意义同等重要,中性词语义偏移知识与“用法”息息相关,体现了语言的使用。“有+看法”的搭配在实际使用中语义并非总呈负向偏移,基于语言的真实使用面向二语词典更新词汇知识库对二语学习者有着重要意义。我们通过研究发现:“有看法”语义负向偏移的高频型式为“人+对+事件/人+有看法”“人+有看法”“人+很/早/颇+有看法”“人+会+有看法”等;“有看法”语义无负向偏移、保持中性义的高频型式为“人+另+有看法”“人+各+有看法”“人+自+有看法”“有看法+认为”“人+有看法+吗”等;“有看法”语义无负向偏移并向褒义游走的型式为“有看法”与其他含有褒义的“有+N”并列使用。将实际使用中的中性词语义偏移实态在二语学习词典中进行合理表征,可以填补以往学习词典中对于中性词语在使用中语义偏移知识表征的空白,体现学习词典的“学习性”,真正面向“用户”,提供他们实际所需的词语用法知识。

    2025年03期 v.10;No.36 7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1 ]

学习者研究

  • 任务复杂度对汉语二语学习者语言产出影响的元分析

    汪怡帆;李琦;亓海峰;

    作为二语习得中的重要课题,任务复杂度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从已有研究来看,关于任务复杂度对汉语二语学习者语言产出的影响尚存在较大争议。本文运用元分析方法,对国内外有关实证研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任务复杂度对汉语二语学习者语言产出词汇复杂度有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对句法复杂度、准确度和流利度有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研究结果支持“有限注意力假说”;母语背景和变量控制会对复杂任务下语言产出各维度的效果产生调节作用,产出语体和汉语水平对复杂任务下语言产出各维度效果的影响不大。最后,基于本次元分析的结果,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2025年03期 v.10;No.36 8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96 ]
  • 基于语料库的CSL学习者“被”字句与“受”字句混淆现象研究

    谭晓平;

    本文基于语料库,探讨了汉语二语学习者“被”字句与“受”字句的混淆问题。研究发现:(1)两句式混淆呈双向性,这与两句式具有相似性,学习者未掌握其差异相关;(2)学习者倾向于用“被”字句代替“受”字句,这与“被”字句教学上更受重视,输入量更大相关;(3)杂糅型混淆多,这与学习者对“受”字句认知不足相关。为解决混淆问题,本文建议,将“受”字句纳入被动句教学,并明确了教学内容与顺序,从表达功能与句法结构层面分析了两句式的差异。

    2025年03期 v.10;No.36 10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2K]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16 ]

海外教学动态

  • 泰国华文教育的嬗变之迹、发展之困和破解之道

    李真真;赵彬;

    作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泰国和中国的文化交流合作日益密切,泰国华文教育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纵观泰国华文教育的发展轨迹可见,其嬗变既与泰国对华政策密切相关,也与中国政策和国际形势密切相关,更与华文教育经济价值的凸显紧密相连。目前,尽管泰国华文教育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师资、教学资源等方面仍面临困境,推动科技赋能,促进文化与技能的深度融合,是助力泰国华文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破解之道。

    2025年03期 v.10;No.36 11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75 ]

课程与教材研究

  • 国际中文成语智慧课程模式构建研究

    雷莉;陈雯;侯雨含;

    在“人工智能+教育”驱动下,课程知识图谱、智能教学助手等信息技术为国际中文教育智慧课程建设提供了创新发展的路径。为了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国际中文成语课程的基础语言知识、深层文化内涵和现代交际价值三层级的教学内容深度融合,本文提出“一通二联三融”的国际中文成语智慧课程建设思路,并利用课程知识图谱和“双师”协同育人机制,将不同层级的课程内容融入“导—教—学—评”全过程,最大化发挥智慧课程的智能导学、精准施教、迁移活用和多元评估等潜在优势。本研究以“汉语成语与俗语”课程为依托,选取动物类成语教学案例进行了实践应用,初步证明了该模式有助于学习者在个性化学练空间中高效灵活地习得成语知识、提升理解表达能力、培育跨文化价值观。

    2025年03期 v.10;No.36 128-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3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64 ]
  • 下载本期数据